阳江的历史人文
阳江,从先秦时期已经有城市建制,当时隶属南海郡,至唐贞观二十三年(),设阳江县,隶属恩州。可见这片土地历史久远,人杰地灵。历代不少文人墨客过往阳江,留下很多壮美诗篇。
在闸坡渔港,有一个汤显祖文化碑林,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有《牡丹亭》等不朽作品传世,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明万历十九年,他上了一篇《论辅臣科臣疏》,严词弹劾时弊,激怒皇帝,贬官徐闻。上任路上经过阳江,他登上海陵岛之后,对岛上的风光大加赞赏,这让他被贬徐闻的坏心情有了大大的改善,在岛上的时候,还曾写下一首七言绝句:
峰如眉黛翠如环,破镜迷离烟雾间。
昨夜双鱼何处去,戙船多在海陵山。
意思是说,海陵岛上的山峰像美女一样婷婷玉立,山色碧绿得像翡翠一样环绕在山间。渔船、山岗、夜色、迷雾,把海陵衬托得像仙境一般。
另外更早的北宋还有一个理学泰斗,文学大师周敦颐也在阳江呆过,也就是《爱莲说》的作者,号濂溪先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寥寥数字,吟诵千古。
濂溪书院(现八小),附近的书院街北宋熙宁元年(公元年),53岁的周敦颐莅任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随即到广东各地视察。12月16日,他到粤北连州游大云岩,12月26日到德庆游三洲岩。接着,他由德庆经泷水(今罗定)来到春州的铜陵县。
熙宁二年大年初一,周敦颐游春北通真岩,在岩壁上留下了题名为“转运判官周敦颐茂叔熙宁二年正月一日游”的石刻。通真岩原名铜石岩,建于隋代大业年间(公元年),并建有德慧寺。宋真宗成平元年御赐铜石岩名为通真岩。
当时,周敦颐还到了崆峒岩探胜,曾题名。可惜因历久风化剥落,如今已找不到该处提名了。在游历了崆峒岩之后,周敦颐写下了七律《按部至春州》:
部历广东经数群,若言岗瘴更无春。
度山日永埋清昼,为国天终佑吉人。
万里诏书颁降下,一方惠泽尽均匀。
丈夫才学随时展,仓库应无亟富民。
在诗中,周敦颐如实书写了当时还十分荒凉的春州景象,留下了“若言岚瘴更无春”的历史记录,提出了“仓库应无亟富民”的施政主张。因当时春州瘴疫较为严重,他要求地方官开仓赈灾,加快发展农业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
康熙十三年(),于原城隍庙侧创建濂溪书院,以纪念周敦颐,濂溪书院坐北向南,是一座平衡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平房,占地面积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中轴主体建筑四进深,内分前堂,中厅、主殿、后院、两开天井,两旁耳室。其内涵构筑,含墙壁柱,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风灿墙,硬山顶,前低后高。现中厅、主殿建筑实体仍有原建筑形迹,前堂早已改建。可惜现在已经改建成了江城八小,历史的样子,只留在心中了。
今天的阳江
今年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全国都提倡大家留在原地过年。近年的经济发展,让阳江的城市风貌日新月异。身在远方的你,可曾记得起现在阳江样子?
上图是东门北路附近的文笔公园,周边已经是密密麻麻的自建房。
再过来一点,医院,对于山上的电视塔,估计很多人都会印象深刻。图左就是古时候的南恩书院附近,现已经成了江城四小。
往南走,就是新区的新都汇等大型新建的商业体,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在田园间显得对比鲜明。
建筑正在包围侵蚀田园的边界,但经济的发展,必然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虽然都是自建房,但井然有序,错落有致。
往西边走远一点,去阳西的程村,看看秋冬季节的生蚝养殖。
程村是一个出海口,微生物丰富,生蚝当然肥美。
往东去阳东的珍珠湾,也是一片平静,海水太冷,游人不敢下水。
总结
这就是今日的阳江的一些影像,限于篇幅,没办法一一介绍。过年了,远在他乡的话,现在互联网发达,有空不妨多看看阳江的电视、听听阳江的网络广播,关心一下家乡的新鲜事,或者网购些阳江的炒米饼、生蚝、春砂仁等等家乡风物,足矣慰藉思想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