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昨天《泉州医界》刊登了《厦门神操作,周边地区病人被“虹吸”》后,在医界引起广泛讨论。编者再次走访了我市的医改专家,就我市医疗现状,做了更为深入的访谈。
一、医院未形成有效合力
年,福建医院医院医院完成整合;同年,“医院”挂牌;年,医院和福建医院建立医联体;年,“医院”授牌,等等。中医方面,年,“龙头老大”医院医院合作揭牌;医院则纷纷寻求和福建中医药大学合作。“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近香烧不香”,寻求对接泉州以外更高端肯定是好事,但同时医院长期以来无法形成医院这样的“巨无霸”相抗衡。至于数百乃至上千公里外的医联体能起多大作用,医界拭目以待。
二、人才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人才评价过于看重行政职务,医院科室行政主任2年即可被认定为第三层次人才。医院的行政主任不同于机关的科长受一定任期限制,除非科室主任被提拔为副院长,一般一干就是直至退休,科室其他人员乃至引进人才则无机会被认定为第三层次人才,从而无法享受住房津贴、子女入学等一系列待遇。这对于引才医院更为不利。
三、和卫生院的关系有待改善
实行“三师共管”后,医院的门诊量是刨去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特殊病种门诊开药的患者,属于实打实的数据;而慢性病特殊病种门诊就诊医院很大部分。所以,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医院开展医联体协作时,医院“虹吸”这部分病人。这样的合作还谈得上什么“无私合作”?
四、支援要采用紧盯的方法
医院对医院医联体的支援形式就是定期去查一次房、做几台手术、看几次门诊。下乡更是为晋升的需要,流于形式。要派医院,医院医护“并肩作战”,靠前指导,医院的技术水平。
五、要重视常见病和慢性病
转往厦门就诊的大量的患者中,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重病号,绝大部分是常见病和慢性病这些“小病”。医院一定要重视“小病”的规范化诊疗,要加强随访,坚决堵住跨地区转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