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星星,盼月亮,故乡只盼着年年岁岁腊梅花儿绽放,过上一个祥和年。我的故乡叫芭蕉水,坐落于黔北大山深处。每年进入腊月,村里的碾房往往要排轮子碾谷米,“洗年猪”的欢叫声此起彼伏,久久回荡。腊月廿三,家家户户扫净屋内外灰尘,石碓石磨跟着又忙碌起来了,有的叽咕叽咕推豆花,有的顶咚顶咚舂汤粑……这期间,人们要煮甜米酒、蒸“猪儿粑”。当地懂得熬麻糖技术的人儿还要做麻糖,他们常常把包谷加工成粉末,接着把泡制好的麦芽糖拌揉均匀,再一齐倒进大铁锅里加入清水,烧起柴火煮,边煮边用木桨翻搅,直到熬得粘糊糊的,提桨能起悬丝时,便用两把大木钩猛拉猛拽,如此反反复复,一直可以拖到丈把长的一匹糖布,才把它牵进撒上底粉的簸箕里,用手团成条儿、块儿或坨儿,黄焦焦地码在一边冷却,然后把这麻糖背起走村串户叫卖。这样一来,我们也就有麻糖泡炒米糖开水过年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故乡有电视机的人家还不多,即便有电视机也都是黑白的。但大家觉得那玩意儿很新奇,吃了年晚饭就有许多人溜到邻居家头看“春节联欢晚会”。也有那么一些人不去凑热闹,在家头贴春联、挂灯笼,然后围着柴火或“北京炉”(一种铁制煤炭炉)守岁,一边咀嚼苞谷花(说是嚼碎蛆虫让庄稼易长成熟),一边与前来串门的人儿摆“龙门阵”。“耍”到子时分,人们就要挑起桶去附近水井“抢新水”——首先抢到的称之金水,次之则叫做银水,其它的便是普通水。抢到了新水,接着就要用它和糯米面粉做汤圆,泡好茶敬天敬地敬祖宗,恭迎新春的到来。现在,故乡生活越来越好,加上外出打工的人带回了不少新风尚,人们过年的传统习俗正在逐渐改变,而且越变越好。当鞭炮噼噼啪啪响起时,就是故乡开始吃年夜饭了。吃年夜饭跟过去一样,仍旧要先请堂上老前人,俗称“敬老人”。昔年乡亲们敬老人是祈愿在天之灵护佑后人有碗好饭吃,而今体现的是一种孝道!除夕之夜,山村遍处灯光闪烁,孩子们欢天喜地追逐打闹,愉快的笑声撒满院坝,激荡在热热闹闹的长空中。年轻人相互邀约,成群结队地逛耍,走到每一家都嚷嚷要喝两杯。于是主人便会端出瓜子、糖果请吃,如果多待片刻,还会吃上“猪儿粑”块儿掺甜米酒。夜深了,小伙子们实在疲倦了,醉酒了,就只好停住了。要么睡觉做美梦,要么醉醺醺地打牌耍。上了点儿年纪的人呢,此刻仍在回风炉或电暖炉旁坐着守岁,一边口嚼糖果,一边观看春晚,电视里笑,他们也乐。还有那么几个好事者,在一边评论着谁家春联书写得巴适,何处的灯笼推陈出新,呈放异彩等等。午夜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央视里新年钟声一响,刹那间,高空中绽放的礼花绚丽多彩,把村村寨寨映照得吉祥如意。这正是抢新水的时候,家里都安着自来水,人们把龙头一拧,那清亮的水就哗哗地笑着涌到新的一年里来了……过年啊过年,岁岁年年,故乡往往在欢欢喜喜之中,不知不觉迎来了新年新气象。文/帅远明刊头制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赵相康文字编辑/向秋樾视觉/实习生彭宏兰编审/李缨
帅远明岁岁过年春节记忆主题征文天眼
发布时间:2024/7/9 3:31:46 点击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