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压计普遍应用的当前,血压值已成为老年人最注重的指标。但用血压计检测出来的血压值是否都是准确的呢?
昨日,记者采访专家了解到,老年人中发生假性高血压的比例是很高的,近期有国内数据显示,70.6%的65~74岁人群因假性高血压“中招”。患上假性高血压却当真,可能造成不恰当的降血压,引起脑灌注不足,甚至脑梗塞等严重并发症。
7旬老伯盲目降压,导致晕倒退休职工王伯今年75岁,退休后身体一直都不错,血压也比其他老人控制得好。但上个月初,他参加单位体检时发现,血压竟然飙到了。“都没有什么症状,为什么突然就高起来了”,平时很注重养生的王伯于是开始吃起老伴的降压药,吃了一周后检查发现,血压降下来了,又继续吃了一段时间。
没想到,不到一个月,王伯突然在家晕倒了,到医院一查,血压掉到了60多。原来,他是因为低血压而晕倒。王伯不禁纳闷,测出高血压,吃了降压药后,怎么一掉就掉到了低血压了。医生告诉他,之前的检查不准确,他患上的是假性高血压。
盲目降压可能引起脑梗塞等严重并发症“针对假性高血压,目前国内尚无大型流行病学研究。但有国内的数据显示,七十岁老人假性高血压发生率最高,达到了七成左右”,中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黄辉介绍称。
专家指出,如果像王伯一样,遇到假性高血压的情况,却盲目按照所谓的血压达标要求去自行降压,可能引起脑灌注不足,甚至脑梗塞等严重并发症,这或许是我国脑血管并发症比国外更为严重的原因之一。
科普假性高血压假性高血压(pseudohypertension,PHT)是指实际血压正常,受测人由于局部动脉严重硬化,造成压力法检测时血压升高的一种假象。
为何会发生假性高血压?黄辉介绍称,假性高血压现象本质上是一种错误的血压测量记录,说明当周围肌肉动脉由于严重的动脉硬化而变硬时,袖带必须要更大的压力来压缩他们,以致不能被血压计袖带所压迫而得出了错误的高度数。而造成假性高血压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动脉中层钙化性硬化及袖带充气后神经介导的血压反应。
焦点答疑哪些人需筛查假性高血压?黄辉指出,对每名患者都进行假性高血压的筛查是不现实的。但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则要进行检查甄别,“最明显的就是白大衣型高血压,但又没有器官性损害的。”
白大衣型高血压(WCH)是指有些患者在医生诊室测量血压时血压升高,但在家中自测血压或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由患者自身携带测压装置,无医务人员在场)时血压正常。
此外,进行抗高血压治疗,却没有出现显著血压下降,但同时合并有持续存在的低血压表现,也是假性高血压一个典型表现。黄辉说,老年高血压患者如合并有上述临床线索,一定要多加警惕。
怎样测量才能确诊假性高血压?“要确诊是否存在假性高血压,需要进行有创血压测量法”,黄辉表示,有创血压测量法也称直接法,即将导管插入动脉内并通过导管顶端很小的压力探头直接测量动脉腔内压力,这是诊断假性高血压的金标准。
但由于其要求难度高且有一定的创伤,不适合高血压患者普查与长期血压监测。同时,由于有创血压测量的研究受到了病例数的局限,不同部位动脉内血压的差别仍需进一步证实,所以不建议老人使用该方法做日常检查。
得了假性高血压,怎么治疗?临床工作中,一旦明确诊断出假性高血压但动脉内血压正常的,一般无需进行降压治疗。
来源:信息时报
信息时报编辑:木小鱼
想更多地了解建设街、了解e家君,欢迎添加e家君()为好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