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瑞典林雪平大学欧洲与国际关系社会学硕士、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现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政治学系国际问题研究所讲师,主要从事安全理论与地区安全研究
欢迎加入国关国政外交学人第二
海外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学术交流资源共享
内容提要
作为冷战后崛起的欧洲安全研究的一支显赫流派,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建构主义的安全分析方法—安全化理论成为冷战后宽泛安全研究议程中最为重要的创新性概念与理论。安全化理论为传统派、宽泛派和批判派的安全应用提供了理解路径和整合的潜力,也以此主导了近来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领域中最富活力和最具争议的辩论。本文回顾了奠定安全化理论基础的思想渊源,从定义、主体间性、权力与语境的地位、安全化政治等方面揭示了安全化理论的概念内涵和要素主体,简要评价了安全化理论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并对其局限困顿之处进行分析评论。哥本哈根学派由于对当代国际政治中的安全实践分析而招致规范与伦理上的困境,如何走出困境是哥本哈根学派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世界主要国家安全体制机制研究
哥本哈根学派是冷战后崛起的欧洲安全研究的一枝显赫流派,其称谓来自年马克斯威尼和纽曼对以哥本哈根和平研究所为中心的居住在北欧的研究者们的称呼。哥本哈根和平研究所自年成立以来
一直耕耘在权力与和平研究的中间地带,从事一系列别具一格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其耳目一新的观点解释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成功地对国际关系中的宽泛安全议程进行了“开创性的、最为全面透彻和持续的探索”
有力推动了从和平导向到安全导向的转变,使欧洲的和平研究进入了以安全研究议程为重点对象的新阶段。
冷战结束后,安全研究领域成为国际关系历史上最富活力的地带,哥本哈根学派学者奥利·维夫(OleWaever)首创的安全化理论极大地拓展了冷战后宽泛安全研究阵营的空间。本文试图解读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理论的来源和主要内容,讨论安全化理论的意义,并对其局限困顿之处进行分析评论。
1安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冷战后的安全研究成为国际关系学界中最富有活力和争议的领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欧洲,社会建构主义方法开始从传统现实主义阵营内部发起挑战,催生了分析国际政治的诸多新方法,同时也激发了最为激烈的理论之争。
哥本哈根学派首创的安全化理论、威尔士学派的批判安全研究及巴黎学派的安全研究逐渐成为欧洲新安全研究领域的代表。
然而欧洲安全研究领域的多元化,尤其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崛起面临着一个根本性问题,那就是欧洲的新安全研究不但迥异于美国式的安全研究,而且彼此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学界往往容易对其产生误会和滥用。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在哥本哈根学派成长为主流的安全研究学派之际,通过追溯其思想渊源,揭示其理论成长路径,同时也展现其理论的局限性。
安全化理论的提出者奥利·维夫将安全理解为言语行为堪称是安全研究的一大创新,为学者们大量应用安全化概念提供了理论平台。
维夫声称自己是一个后结构现实主义者,并且明确其安全化思想得益于来自哲学与国际关系学的四位思想家的影响
即约翰·奥斯丁、杰奎尔·德里达、卡尔·施密特和肯尼思·沃尔兹等。下文将从言语行为的哲学根源出发,依次介绍四位思想家的理论对安全化思想的影响,探究维夫的理论发展脉络,目的是对基于欧洲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哥本哈根学派做出更加清晰的考察
(一)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的系统分析者奥斯丁是日常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开创了从行为角度研究语言使用的路径。维夫提出言语行为是安全的核心
并以此建构了安全和安全化模式。所谓言语行为,是指“做-说”行为同时也是施事行为,或曰,言即行。其思想来源于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丁把日常语言的表达分为三类:即以言指事(locutionaryacts),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acts)、以言取效(perlocutionaryacts);把施事动词归类为:
判言、施言、托言、行言、注言。维夫选择的是以言行事的施言行为。显然,维夫是要强调说话者的主体作用和“做”的实践特征。
因此,以言语将某事贴上安全的标签,即构成安全,并声称,我们选择给某事贴上标签(或假以命名)并在一个句子中使用它,这种特殊概念的使用是
一种选择,是政治性的。于是便有了语言先于安全而存在的社会建构主义假定,从而安全概念化为言语行为的进程得以启动,行动者得以采取紧急措施将某一问题超越常规政治进入安全领域,为本不可能的例外措施提供合法性。
因此,从语言学理论来说,安全就是言语行为。因为安全概念化为言语行为的进程同时是安全化的进程,所以,安全化被定义为对威胁的话语建构
所以维夫认为,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创造了一种新的现实,以哥本哈根学派的方式来看,便是一种例外的模式,即一种具有特殊政治性质的安全化模式。此外,“以言取效”行为理论也是一个支点。
以言取效行为要求所言所行的恰当性,为安全化制造恰当的语境。因为恰当的语境可以成就安全化的主体间性,是成功安全化所依赖的环境因素。
为此,奥斯丁归纳出了说话者应具备若干恰当性条件:即具备完成某项言语行为的身份和地位,所说的话应该是真诚的,应该注意一定的场合
应该注意与此相关的行为和影响,应该注意这个言语行为所涉及对象的情况。哥本哈根学派就语境问题提出的催化条件,就是以以言取效行为的恰当性原理为依据的,维夫、布赞借助此原理进行安全化分析的论述更是不胜枚举。
(二)德里达的言语哲学思考
德里达是法国哲学家,奉行的是解构主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