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米糖开水喽!”“2路汽车上车买票了!”走进山城曲艺场,穿过古朴的“古城门”就仿佛进入“时光隧道”,两旁是美轮美奂的老重庆建筑。茶馆的喧闹声、吆喝声、麻将声、唱戏声以及由演员客串小贩在沿途的叫卖声,声声入耳,引领观众逐渐入“戏”,也让山城重庆城市形象更为立体。
据了解,山城曲艺场拥有了“山城轶事”系列、“嘿!有梗”单口喜剧秀、“记藝·山城”三大厂牌,表现形式涵盖车灯、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四川评书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四川盘子、谐剧、相声3个市级非遗项目,还有荷叶、金钱板、小品等,是游客心中“解构”重庆文化底蕴旅游特色名片之一。
这只是渝中区文旅融合,全面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缩影。近年来,作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渝中区积极探索与旅游融合的途径,开展渗透式公共文化服务,将歌舞话剧、非遗展演、传统戏曲、高雅艺术、文化沙龙等各类活动纷纷嵌入景区服务中,推动“文化+旅游”宜融则融、应融尽融,让游客在饱览美景的同时,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带来的好处,推动公共文化场馆与旅游景区互惠互补。
山城巷作为重庆唯一一条以山城命名的步道,吸引了诸多重庆文化名人的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巴渝影像市集、山城坝坝席等独具重庆特色的公益市集及文化活动的落地,大大增加了山城巷的人文地标属性。同时,创新的主题艺术插画展、烛光音乐会等内容的呈现也将山城巷艺术性与烟火气的融合做了最好的诠释。此外,集志愿者服务传播、母城城墙遗址专项活动等于一体的“山城故事馆”,是母城文化很好的传承载体,为文旅融合赋能。
在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里,众多公共文化空间为十八梯带来了爆棚的人气。复建的天风琴社,融入国学教育,打造“母城文化”中的艺术雅集;朱炳仁艺术博物馆,打造“铜文化”的体验场所;于右任纪念馆,呈现一代书法大家的爱国情怀;司曙旅行空间,集上万册旅行主题图书、旅行服务、旅行特色文创品牌于一体,是国内首家旅行主题书店……市民、游客游玩其中,堪比参观文化“万花筒”。
“一直想打卡的地方,去过发现比想象中更惊艳,非常出片。这些文化场所都是免费开放的,让我们又多了一个与艺术接近的机会,蛮有意义的!”市民徐慧是个摄影爱好者,平日钟爱各类文艺场馆的打卡探店,她感慨十八梯之行是始于颜值,陷于内涵。
同样,作为目前全国城市核心区里最大的清代会馆建筑群,湖广会馆亦是游客热门打卡地。其中,禹王祭祀典礼、花朝会、汉服体验、古风市集等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功不可没。
与此同时,渝中区还十分注重拓宽公共文化服务应用场景。比如,开发“扫码阅读母城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