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本是一体,但由于不想走回头路且进入江西必须经由株洲,干脆先往西行画一个圈最后行至湘潭株洲。这一站的名字,叫益阳。每个省总有那么几个存在感较弱的城市,如果对湖南盘点一番,益阳必定是会榜上有名。它被东南的长沙与西北的常德夹于其中,拥有的洞庭湖水域面积不差岳阳多少却很难被记起它也是个靠洞庭湖的城市,再加上它本身既无知名旅游资源、也无典型的文化输出。说来不光彩,我曾经至少听过三四次益阳的名字之后在短暂的时间内再想不起来,而必须打开地图用力扩大再次确认。湖南人当然基本知道益阳,但我想,真正来过的非益阳人应该仍在少数。尽管存在感弱,益阳确实是一座不折不扣的生态之城,它被称作长沙的后花园。它也自古以来就是湖南的鱼米之乡,在丰富的物产上同样引人注目。同时由于益阳独特的行政版图,狭长的区域覆盖了湖区平原到湘中山地,复杂的地貌也带来了不同县市间较大的饮食差异。不过,一天时间,只能较为有限地呈现一番益阳市区常见的小吃,这其中典型的几种,就来自这些相隔遥远的下属县市。
(1)热干面
看到热干面几个字,湖北的朋友可能立马要坐不住了,这样一个离湖北已经挺远的城市,怎么还能拿热干面当特色呢?益阳热干面是否最初由传统热干面经过超级变化而来我不知道,只是这碗热干面与武汉热干面已经几乎没有太相似的地方,反而仅仅像是仅取用了这样一个名字而已。益阳热干面在配料上已相当简化,煮熟的碱面之下仅是酱油与猪油构成的底料,拌开而食乃十分普通的油咸味。正因为如此,桌上配有的豆豉和腌辣椒几乎成为了不得不添的作料,将这两物加入,复合的咸香味和辣感一下子被激发出来,这才显得更加厚重饱满。除此以外,这里的热干面还要像普通粉面一样配上码子,增添吃食丰富度,与湖北热干面就更是天差地别了。
(2)干坨子
在长沙篇便已提过白粒丸,白粒丸实际上乃起源自益阳的小吃,如今在益阳大街小巷仍十分常见,是当地人最为频繁选择的早点之一。不过由于两地做法基本一致,便不再重复尝试。与白粒丸形态类似,益阳还有一种同一模式制作出来的小吃,只在益阳当地得见,叫做干坨子。干坨子实际上就是米粉与清明草汁(当地管清明草叫做水米子)混合成团后捏成的小圆子,将其煮熟后配以同白粒丸一样的骨汤加酱菜(图为芽菜)、葱花的汤底。汤的味道仍是比较朴素的咸鲜口,特别的点更在于干坨子本身,粘糯而不粘牙的口感较为适口,细细咀嚼又有非常明显的米香与青草香气在口中穿梭,实在是难得的清新之味。
(3)凉面
益阳人对凉面、刮凉粉这两样食物的热爱比之长沙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小摊与门店的密度上便可揣度一二,本身吃凉面的季节也已来临,一碗凉面作午饭都已成许多当地人的决定。凉面凉粉一类的食物确实太变化多端,这一论断主要针对其调味。就以今天这碗而言,辣萝卜丁、花生碎、香菜等都算齐备,更主要的是能明显品尝其底料中的腐乳汁味道,与其他调料一起构造出一种清爽又特殊的咸香爽口,较为复合一般意义上认为的老式调味。(4)擂茶
擂茶,顾名思义乃擂制的茶,在中国南方有比较广泛的分布,在湖南则主要集中于益阳、常德和土家地区。益阳擂茶源自安化、桃江二县,在市区制作售卖擂茶的商家基本来自这两县。擂茶起源于山区,带有非常明显的农家气质,是那种物质相对匮乏年代人们为丰富饮食生活而对有限的食材进行发挥创造的又一经典案例。制作擂茶时,需将茶叶、大米、花生、芝麻等放入擂钵中擂成碎末状,然后放于锅中炒制以备冲泡而食。最普通的擂茶为甜擂茶,冷热口均可,这样的季节自然不再选择热口。
一碗擂茶上桌,略显糊状的液体中点缀着大粒花生和更多小粒的碎物,可根据个人口味继续往其中加入炒米等配料。舀起一勺送入嘴里,充足的颗粒感强烈刺激着口腔,紧接着是甘甜夹杂着复杂谷物香气的特殊滋味,闭上眼就仿佛置身于田园之间,那是一种原始与精致交错存在的感觉。可以说在各种复杂口味饮品肆虐的今天,这碗擂茶实在是独一无二。
当地人吃擂茶往往不是一碗茶这么简单,尤其会聚起一桌人点上一大堆大小盘的零食和冷菜,将其当做正儿八经的下午茶来享用。不过,一个人较为局限,只得随意点两个卤菜略作安慰。
当然,除了进擂茶馆,也仍有大量售卖擂茶的小摊散布于大街小巷中,随时来上一杯皆可止馋亦未尝不可。
(5)麻辣肉
麻辣肉,或许是益阳最知名的特产,因源自南县,店家多以“南县麻辣肉”之类的字样作为招牌。说得直白一些,麻辣肉应该算作顶级版的麻辣条——使用正儿八经的猪肉制作肉干,色泽红亮,硬而有嚼劲,味道上则是麻辣爽口,回味浓厚。若是配上一两壶酒,这简直就是一道完美的下酒菜。
(6)臭干子、刮凉粉、甜酒冲蛋
本犹豫是否要去吃一顿吊锅子(与鄂东皖西的吊锅类似,一种来自山区的饮食模式),但又无奈于实在没有这个一人吃下三人份的能力,想想还是作罢,便跟随当地人的步伐前往一家制作晚餐夜宵档的小吃店解决这最后一顿饭。先说说臭干子。虽然长沙臭干子现在已几乎成了流传至全国各地的湖南臭豆腐的唯一原始模板,而实际上就如热干面在武汉各地发生了变化一样,臭干子在湖南的许多城市都换上了自己的新衣裳,与长沙不再一样。就如这盘色泽金黄的臭干子而言,如果不特殊说明,许多人未必会觉得这是湖南的风味,但它实实在在就是,外形的差异无非来自于卤水的不同。不过,关键的步骤变了,最终的风味也无疑发生了变化,这种臭香与长沙臭豆腐已有明显不同,虽然调配的作料基本一致,吃在口中已深知不再是同一种。
刮凉粉,无需进一步介绍,仅谈谈其调味。虽然一家店的味道不能代表普遍的口味,但这一调味又打破了我之前从凉粉凉面积累下的判断,这碗酸香味、姜蒜味十足的冰爽刮凉粉又是另一番风貌了。
甜酒冲蛋即使蛋酒在湖南的普遍叫法,在湖南同样是一种流行度极广泛的小吃,尽管做法上大致相同。今日所食甜酒冲蛋,其中一方面加入了糯米小圆子,另一方面还相当出乎意料地使用红糖以取代白糖,一拌和后颜色便化作了棕色,吃在口中多了分红糖特有的醇厚,相当巧妙。
益阳小吃中,有一样叫做油碗糕的是我今日的一个遗憾。我以为十一点也不算个太晚的时间,结果走了两家都告诉我到中午了不做了,虽然说到底不过是米浆加盐加葱炸成的另一种葱油饼,不吃到嘴里总像是悬着的石头继续悬着。资水那头的日落,已是好久不见的美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