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门来把眼张,
府上住的好排场,
中间堂屋明又亮,
一间锅心一间房……
这是以前庐江乡村卖唱人唱门歌的歌词。这里面有“锅心”二字,相信大多数庐江人听字音就会明白,它在方言里表示的是厨房。
“锅心”,在口语中也称呼作“锅先”、“锅前”、“锅厢”、“锅拖子”、“灶屋里”等等。无一例外,都是以锅灶为中心、点火生炊解决吃饭大事,为居家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锅心”也即锅灶的追溯,早在宋代张君房的《云笈七签》六十八卷里就有过这样的描述:“作灶屋,长四丈,南向,屋东头为户,屋南向为纱窗,屋中央作灶。”这段文字清晰地为我们勾勒出千年前厨房的架构和摆设。各地民间和锅灶相关的传说故事也很多,譬如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等。这里,笔者就庐江部分乡村和“锅心”相关的风俗以及缘其而生的俗谚作简单整理,为越来越模糊的方言口语“锅心”作个注脚。
先从“锅心”锅灶的结构说起。农村传统的锅灶,大都经历了从土坯到砖砌的进化过程。锅灶上安放的都是圆开口铁锅,通常以大小两口排列居多。锅灶形状由里及外呈微半圆,一般大锅在里,人多时煮饭粥、蒸面蒸饼打炒米糖等。而小锅在外,平常炒菜为主。锅的结构有锅脚、锅面、锅炀、烟囱,放柴草的地方叫锅底或者锅膛,另外还有起烘干作用的“夹锅洞”,焐热水的“井罐”等等。砌筑锅灶通常称为“修锅”,这里的“修”字不能理解为修补,它所表达的意思为铸造、修建。“锅心”本来是一个笼统的空间,支架起锅灶,仿佛有了心脏,“锅心”立刻充满活力和温度。砌好了锅灶的“锅心”,柴火灶膛笑,锅台热气冒,屋内油烟的芳香四溢,屋顶炊烟的淡蓝缥缈,平淡充实、安宁随和的寻常日月,甜甜苦苦地飘溢着家的温馨和温暖。庐江大部分乡村地区,都有一个吃“涨锅饭”的习俗。就是在锅灶落成的当天,主家必多备好酒好菜,邀请邻里亲友,呼啦啦围坐一桌,推杯交盏,尽兴一饮。这里有个很深的寓意:即为添人进口、家业兴旺,期冀以后的时光一直是“大锅里饭,小锅里粥,中间炉子煮猪肉”般的幸福祥和。在庐南一带的圩乡,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关于这“修锅发灶”还有个锅灶门朝向的讲究。看看流传在这里的一首谚谣,朴素且别有趣味:锅洞门朝东,圩田一场空;锅洞门朝南,十年欠债一年还;锅洞门朝西,又吃鱼来又吃鸡;锅洞门朝北,再烧都烧不热。
“锅心”在城镇化的今天,随着生活方式的转换,现代炊具的普及,之前传统的柴草之烟熏火燎、蒸煮炖烧都已逐渐改变或不复存在。而许多和“锅心”及锅灶相关联的俗谚却依然有迹可循,恰如当初吃过的柴火灶烧熟的饭菜,可叹可品,值得回味:初来乍到——摸不到锅灶;
十年的锅铲子——什么味都尝过;
锅铲把捞汤圆——一头抹之一头刷之;
锅头饭好吃——锅(过)头话难讲;
不为油渣子——不在锅边站;
锅巴炒米——各人所喜;
买了便宜柴——煮了夹生饭;
嘴巴像锅洞——一天到晚火冲冲;
人情大似债——头顶锅盖卖;
不是你的菜——甭去接锅盖;
丑人自有丑人爱——破锅自有破锅盖……
出品:庐江县融媒体中心
▼
往期精彩回顾
▼
图片均来源网络
作者/张弯
编辑/施杰
校对/张媛、苏钰欣
微
聚
庐
江
原标题:《“锅心”,方言里有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