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米
炒米是蒙古族传统食品,具体就长下图中的那样子。
看着很像炒饭,拿着大米下油锅,浇上蛋液,划拉几下出锅就是了。但炒米不同于大米炒饭,它的工序很繁杂,繁杂后的味道自然也比大米炒饭要丰富特殊。
煮
稷子放入锅里温和的煮,来回的煮。放的时机在水到70度或者到80度,这时候放进去。水和稷子的比例要控制在稷子粒煮好出来水立马就干了的程度。煮的时候隔个5分钟,上下左右轻翻动一次。
炒
砂子很重要,干净的好的砂子是炒米味道好坏的关键。砂子长下面这样。
砂子筛完过土,炒时三碗米五碗砂。砂子烧红,糜米倒入,炒至爆粒,马上接筛子,筛出米后,重复上述流程,反复炒米反复出米。
碾
炒熟的米还要去壳,一般就是用碾的。
倾斜的锤子落下时砸在石臼中,来回数次,就可以去掉稻谷的皮了。去皮后,用竹编簸箕去大糠,再用箩子去细糠,此后,就可以食用了。
炒米味道如何
有甜口的,炒米糖开水,炒米泡着吃。蒙古人一般是用奶泡着吃,奶茶不就是从蒙古来的吗?奶和茶在蒙古大概可以泡着一切吃。
炒米肉粥也是一种吃法,就是把寻常的大米替换成炒米,实在是换一种口感,换一种新鲜感。炒米是不太好吃的东西,但却很耐吃。食疗作用据说不错。
焦屑
扬泰地区传统的速食品。
煳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
其实这里的焦屑和上面的炒米都不是一种太温柔的吃食,当介绍完制作工艺和吃法,你就会发现,这很多时候是一种迫不得已才吃的东西。
为了快速能吃,为了耐吃,以及为了充饥吃,不然大家吃米即可,这也是这两种食物最大的特点。
战乱
江苏江北多有动乱,清末的历史变革时期尤甚。当一个地区处于战乱之中,农民们是不会安心种地的,也不能够种好的地的。要么田地被战火毁掉,要么农民被抓去充军,要么外出逃难。总而言之,跟土地的生机没有关系,跟在土地上流浪就有大关系了。
这个时候焦屑就作用大了。
饱腹感
战乱时的食物味道是其次,保质期和饱腹感这双“保”是最有用的,毕竟你要生存嘛。焦屑就是这样一种标准的应急食物。它有一种麦香味,吃下去肚子马上满起来;易保存,不会要冻冰箱;易吃,泡水就能吃。
关于汪曾祺在文中的说法
汪曾祺先生在《炒米和焦屑》文中说焦屑是锅巴碾碎后制成的,这是不对的,可能是汪先生出身于大家,能顿顿吃着米饭,加之少年离家,不曾过下地,对儿时记忆之物不太明晰了,约莫觉着焦屑与米屑类似,才生此讹误。后来当地官员遇到汪先生几次,本想向汪先生指出此事,却因觉此不上台面,因此错过,如今就成一桩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