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胡锦每到年底,农家糖总会成为最具有年味的传统美食之一。农家糖并非永康独有,但永康人对农家糖的钟爱却丝毫没有吝啬过。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农家糖就成为了永康人的“必备年货”了。米花、芝麻、花生、粉丝、米胖……当这些食材被掺到一起,再以糖油拌粘,压实切块,就成了永康人冬日里最喜爱的农家糖。农家糖在很多地区也被叫作冻米糖、炒米糖等,但在永康,“切糖”是人们最爱的叫法。永康人用制作方法命名了它,但制作真的如其名字般简单直白吗?本期姐妹花就带您走进龙山镇四路中村,感受传统手工“切糖”的制作工艺。镜头一:煎糖油“老嫩”之间决定成败说起“切糖”,很多永康人都听过四路口的名号,这里的“切糖”被认为是永康最好吃的“切糖”,为了探秘“切糖”制作的全过程,姐妹花记者专门来到四路口中村的方列相家,方师傅的父亲是村里第一批会做“切糖”的师傅,妻子胡桂芬曾在四路食品厂工作过,对于“切糖”的工艺熟稔于心。“要想‘切糖’做得好,最关键是要糖油煎得好。”做了30多年“切糖”的胡桂芬边给记者传授秘诀,边指向旁边的一口大铁锅,锅里的糖油正在“咕噜咕噜”地冒泡。糖油,是由麦芽糖、白糖(或是红糖)、猪油这三种材料一起混合熬制而成的,是“切糖”成型过程中的天然“粘合剂”,评判“切糖”做得成功与否,关键是酥脆程度是否适宜,而酥脆程度主要是由原料炒制和糖油好坏决定的。看着大铁锅里沸腾着的糖油,记者学着师傅的样,用手里的铲子不断搅拌着,心想不过是换了个大号的炊具,手法和家常熬汤也并没有明显区别嘛!刚开煎没一会儿,正巧店里来了几位客人,胡桂芬去招呼了一番回来,“哎呀!你这糖油已经太‘老’了,必须加水重新煎了。”没想到三五分钟的功夫,姐妹花记者的“切糖”之路就遭遇了滑铁卢。一通解释以后才明白,糖油的“老”和“嫩”对应的是糖油溶液的浓度高低。煎糖油过程中,随着不断地加热,糖油溶液中的水分会慢慢蒸发,如果蒸发过度,糖油就过“老”了,这样的糖油做成的“切糖”不容易成型,也就是说糖的形状都未必有之,更何况“切”了。明白了这个原理之后,记者吸取教训,紧盯着锅中的糖油不放,不断询问师傅是否时机成熟了……“你这个糖油还太‘嫩’,现在将材料倒进去,做出来的“切糖”就会不够酥脆。”几番尝试后,姐妹花记者早已没了耐心:从颜色和分量上看,糖油的“老”与“嫩”几乎都没多大差别,光从肉眼很难判断锅中的糖油是否妥当,况且随着时间的递进,锅中的糖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此时记者的心情也好似被热锅考验着,紧张又不安。“炒制原料家家户户都能会,但糖油的制作学习没个几年功夫是学不好的,所以最影响‘切糖’口感的其实是糖油煎得好坏。”平时吃“切糖”,糖油化于“无形”,但实际上糖油不仅决定了“切糖”的甜度,还决定了酥脆度以及成型状况,是制作“切糖”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镜头二:切糖块细节之处精准“拿捏”在煎好的热糖油中加入混合的各种原料,再趁热倒在案板上用工具成型以后,就可以进入“切”的过程了。本以为马上可以开切了,没想到在开切之前,问题还真不少。刚混合进热糖油以后的原料会有一些温热,触感是软趴趴的,一旦温度降低,糖油就会变硬,作为“粘合剂”的作用就快要完成了,想要再塑形就会相对不容易些。记者迅速将眼前的一堆原料铺满模型内部,然后用特制的大滚筒棒将其压匀、压实。原本的一座“小山”,很快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的大糖块。“接下去就要开始切了,先切成长块,再细切成小块。”说着胡桂芬就切了两块,给记者作了示范。因为有工具辅助,切大长块并不是件难事。但紧接着要做的,同样是“切”的动作,第二步就让姐妹花记者真正地犯了难: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切好糖,在切密集的小块时,往往会把两个大长块叠在一起再切,平时切菜的时候也会遇上这样的方法,但眼前的这两块长长的糖块要整齐地叠在一起,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前面提到此时的“糖块”触感是软趴趴的,一条足足有22厘米长。这样长的糖条要被垒到另一条长糖块上,考验的不仅是速度,还有抓握糖块时的力度,一旦一个手指稍用力过猛些,脆弱的糖块就会被抓坏了。只有做好了上面的步骤,“切糖”才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切”阶段。“切糖”的制作关键虽然不在“切”,但要想“切”好“切糖”却也不是轻而易举的。用来“切”的刀是特制的,本就比一般的刀要更重一些,厚度2~3厘米的“切糖”要求用刀者必须有娴熟的用刀技巧,并且能适应质感特殊的糖块。“仓仓仓仓仓仓……”这是师傅的切糖节奏;“仓、仓、仓…仓仓……”这是记者的节奏,速度慢了几倍不说,由于手速过慢力道不均,糖也被切得都是缺口。“切糖”有一种整齐的方正美学,被切出缺口后的“切糖”,失去了一番工整,也缺失了一分美感。“切糖块”不仅是将大块切成小块这么简单,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克服质感特殊的糖块,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切完,还要保证切得整齐美观……因为“切”虽不影响口感,但却容易影响卖相。而一块“切”不好的“切糖”,又怎么能被叫做“切糖”呢?吃到“切糖”尝到年味豇豆酥、番薯片、兰花根、“切糖”……当这些东西开始出现,对于很多80后90后而言,冬日便多了一份期待。吃到“切糖”,尝到年味。在过去,“切糖”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年货,拜年时总能在桌上看到主人家准备的“切糖”;不会切的请切糖师傅来帮忙;亦或是将自家精心切制好的“切糖”送给亲友……“切糖”传递的是美味、是年味,还有人情味。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沛,“切糖”也不再是只能在年底才能尝到的美味,而流水线机械化生产出来的零食也充斥着人们的视线,甚至在很多年轻人看来,朴素的“切糖”还有些“老土”。原本以为“切糖”过年许是要成为“过去式”了,但来到四路口,却发现这里的切糖工作坊依然兴旺,成品间里的“切糖”被装好箱,等待被发往全国各地。方列相骄傲地告诉记者,自家的农家糖还曾发往马来西亚、日本、俄罗斯等国。“临近过年,每天要卖几百箱,从早上6点起床,一直不停切,切到半夜3点多。”看来,正如开头所说,“永康人对农家糖的钟爱丝毫没有吝啬过”。永康人为何如此钟爱“切糖”?因为煎糖油的气息是甜蜜的,炒糖的动作是欢快的,切糖的声音是清脆畅快的……因为吃到了切糖,就嗅到了将至的热闹,吃着切糖,就尝到了年味。编辑:胡锦
切糖味道好不好全在双手拿捏间姐妹
发布时间:2024/8/3 11:39:29 点击数: 次
-12-:41